在海珠区江南中街92岁的杜婆婆家中,陪诊志愿者正帮她整理就医证件;在增城区人民医院,陪诊师为视障老人全程引导检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商业陪诊师为外地患者跑腿取药……这些都是广州陪诊服务的温馨场景。
记者走访时发现,当前广州正形成覆盖公益帮扶与商业服务兼备的多层次陪诊服务体系,既有公益组织、社会机构专为老人提供公益性、普惠性陪诊服务,也有商业机构专门从事商业性陪诊,还有个人兼职担当陪诊师。他们根据就诊人的需求,在诊前、诊中和诊后提供排队、协助检查、代办住院出院等服务。
现状
助医陪诊需求逐年上升老年人对陪诊需求较大
今年3月,民盟广州市社科基层委员会联合广州市政协谭国戬委员工作室,深入越秀区大东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以及北京街道办事处,针对“健康广州之助医陪诊服务现状与需求”进行联合调研。调研组广泛收集街道、社区以及陪诊机构在服务过程中的期望与建议。
“助医陪诊行业填补了我国社区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服务端口的空白,可以部分减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负担,同时可以为医疗系统退休的‘年轻老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广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社科基层委员会副主委谭国戬告诉记者,近年来,广州市的助医陪诊行业体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谭国戬介绍,目前广州的助医陪诊公司主要分为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和商业化陪诊机构。其中,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主要服务于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或子女家人行动不便的老人;而商业化陪诊机构的客户则以外地来穗就医者为主,其中65岁以上的外地老人占比超40%,35岁至55岁的中等收入家庭年轻人占比超过50%。这些年轻客户大多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其中约20%来穗是为寻求体检服务。
调研组还发现,在社区层面,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的需求较高。以越秀区为例,助医陪诊的实际需求甚至超过家政服务。“越秀区有很多独居长者,就诊需要家人陪,时常也会发生挂错科室的情况。以北京街为例,每月会有3至4例老人求助社工进行陪诊就医。然而,求助的数量并不等于实际需求的数量,真正有陪诊需求的老人数量肯定更多。”谭国戬说。
在业内,陪诊机构对陪诊人有哪些要求?谭国戬介绍,在从业人员资质要求方面,助医陪诊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和学历没有硬性要求,但陪诊服务公司通常会要求陪诊师具备护理或心理学背景。
案例
公益组织陪诊
服务兜底人群,从预约挂号到安全到家全程守护
在海珠区江南中街道,92岁高龄的杜婆婆因行动不便,以往就医取药总是困难重重。如今,通过陪医暖心行动,她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获得志愿者全程陪护就医的服务。
杜婆婆所体验的陪医暖心行动是由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面向兜底人群推出的一项暖心服务。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秘书长彭春燕介绍,在日常探访中发现许多老人存在就医陪护需求,为此于2020年专门推出这项服务。目前服务范围已从江南中街道扩展至周边区域,并形成一套专业化、可持续的陪诊模式。
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陪诊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陪诊服务。
“首先由热线服务队的志愿者登记就诊人信息,经筛选确认后,安排专业志愿者上门关怀。确认老人就诊信息后,陪诊志愿者会协助老人完成预约挂号,并根据需要签署临时监护协议。就诊当天,2~3名志愿者会全程陪同,确保老人安全就医并平安返家。”彭春燕说。
陪诊队长陈凤葵说,对于没有亲属陪伴的孤寡老人来说,志愿者的陪护就医能让他们就医时更安心。上门陪护队长邱丽芬也表示,看到老人依赖和信任的眼神,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很多老人对我们非常信任,有的甚至会将身份证、医疗卡等重要物品交托给我们保管。”负责热线服务的志愿者黄铭铭表示。
经过持续多年的服务,志愿者发现老人每月月初和月中对陪诊服务的需求比较高。彭春燕解释,这与老年人的就医习惯有关,“很多老人会在月初使用医保额度看病取药,通常开7~14天的药量,药快吃完时又会再次就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个人申请陪诊服务外,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还经常接到医院、居委会、社工机构等发出的陪诊需求。“一些孤寡老人办理转院手续,按照要求需要有人陪护。医院就会来问我们能不能给孤寡老人提供陪诊的帮助。”彭春燕说。
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陪诊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陪诊服务。
社会机构普惠性陪诊
专注行动不便人群,为长者就医提供便利
记者走访了解到,广州多家基层颐康中心、社工机构面向“悬空老人(指居住在无电梯设施的城镇多层住宅老旧小区,由于上下楼困难,只能减少外出机会,甚至选择“闭关”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群体)”、独居老人推出普惠性陪诊服务。在越秀区流花街,流花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推出的外出陪诊陪同长者就医服务,为社区长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外出陪诊团队由专业社工、康复师、护理员团队组成,根据就医长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对一陪诊服务。“有需要的长者或家属只需提前3个工作日预约,均可按自费42元/小时,一次2~3小时的标准申请公益价陪诊服务。”流花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80岁的李伯(化名)因腿脚不便,日常出行只能依靠轮椅。近期,天气转热,李伯的食欲大减,肠胃也变得闹腾,便秘、失眠接踵而至。接到陪诊申请求助后,流花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联合流花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桂花岗颐康服务站的社工团队,为李伯量身定制上门陪诊服务。陪诊当天,社工将坐在轮椅上的李伯推到榕悦·越秀公园城市长者照料中心,参加医养联合体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马军主任中医门诊室就医问诊服务。就诊结束后,陪诊社工又将李伯安全送回家。“这次近距离的中医调理服务,真是一场及时雨!”李伯和家属非常感谢社工团队的陪诊帮扶,希望后续能持续体验这项陪诊服务。
越秀区流花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为老人提供陪诊就医服务。
广州市黄埔区盈火处处社会服务发展中心(下称“盈火处处”)通过“悬空老人”无障碍出行及陪诊服务项目,为就医不便的长者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2020年起,盈火处处先后承接黄埔区、荔湾区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项目。2023年,盈火处处以广州市第十届公益创投为契机,推出“悬空老人”无障碍出行及陪诊服务项目。项目负责人郑泽杰告诉记者,第一年服务主要集中在市区;第二年,服务范围扩展到城市郊区和农村长者。两年间,该项目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次。
郑泽杰介绍,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利用电动爬楼机帮助长者上下楼,提供轮椅、车床、无障碍车等辅助器具及交通工具,为长者提供无障碍出行、陪诊、病情跟踪等服务。陪诊人员由社区居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或长护险机构的护理员兼职。
朱婆婆是一名77岁的视力残疾四级长者。近年来,她的视力进一步恶化,日常活动只能依赖坐在轮椅上的老伴。朱婆婆希望重新评估视力,以便获得更准确的残疾认定和相应的支持。在社工的指导下,朱婆婆家属向残联申请视力复评,并联系了盈火处处陪诊项目工作人员。复评当日,陪诊团队将朱婆婆安全送达增城区人民医院评残室。检查完成后,陪诊团队协助朱婆婆开具了评残结果回执和收费发票。朱婆婆的家属对陪诊服务非常满意。
盈火处处陪诊员为朱婆婆提供视力评残陪诊服务。
郑泽杰告诉记者,今年项目开始探索普惠收费模式。如果涉及爬楼机、无障碍车辆出行及陪诊服务,单次费用约500元;如果不涉及爬楼机及无障碍车辆出行,纯陪诊的人工费为40~50元/小时。
商业陪诊
老人、外地就医者选择居多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异地就医需求增加,专业陪诊正在广州医疗市场兴起。记者了解到,商业机构已开始布局陪诊这一领域,通过标准化服务破解行业发展难题。
广州小德陪诊服务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陪诊服务的小微企业,其服务内容涵盖急诊陪诊,体检预约、健康跟进、半天陪诊以及跑腿服务等项目。其中,急诊陪诊服务是该机构的特色之一,主要针对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提供全程陪同就医服务,协助患者完成挂号、检查、取药等流程。该服务的价格为880元,服务时间为18时至24时,需提前3小时预约。
体检预约、健康跟进、半天陪诊服务则为有体检需求的就诊人提供保障。服务价格为680元,包含半天陪诊时间,超出部分按每小时80元计算,4小时封顶。需要注意的是,在该项服务中,陪诊师仅提供流程引导和陪同服务,不提供医疗建议或诊断。
跑腿服务则为就诊人提供一系列便捷的委托服务,服务价格为158元/次。就诊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打印门诊报告、打印住院资料、借玻片、还玻片、打印门诊发票或费用清单等服务(六选一)。这些服务的推出,进一步满足不同就诊人的多样化需求。公司负责人蔡文龙表示,客源中个人客户约占50%,其中半数为老年客户,且以外地就医者为主。为方便就诊人预约,“小德陪诊”推出便捷的小程序预约服务。就诊人只需通过小程序选择所需服务,填写相关信息并完成支付,随后会有专业的陪诊助理与客户取得联系,确保服务的顺利进行。
兼职陪诊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这种新兴服务
在自媒体平台上,也有网友发布提供陪诊的服务信息,收费标准一般为30元~50元/小时。其陪诊流程通常是按约定时间前往指定医院,协助客户完成就诊。记者注意到,这些个人陪诊师的服务也有明确界限:不垫付医药费、不提供医疗签字、不接诊病危或传染病患者。个人陪诊师通常会要求客户预付定金,金额从50元至订单总额的50%不等。
“95后”黎小姐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能讲粤语和潮汕话。大学毕业后,她曾在医院当过护士。孩子上幼儿园后,她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兼职做陪诊师,一天通常接1~2单,约定陪诊的医院主要集中在越秀、天河等区域人员密集、交通便利的三甲医院。
黎小姐介绍,提供陪诊服务大半年以来,接待的就诊人有做麻醉手术需要陪护的年轻人、有外地来广州就医的就诊人、有独自产检的孕妇,也有子女不在身边、需要定期取药的老人。
“做陪诊师,时间管理是关键。接到陪诊需求后,我会提前规划最佳就诊路线,避免让就诊人焦虑。”黎小姐坦言,工作中最怕客户临时改时间或检查项目突然增加,打乱原定安排。
在黎小姐看来,个人陪诊师的角色更像是“临时家人”。“我们做的其实就是帮就诊人排队、熟悉路线、挂对科室号,陪他们走完就医流程。”她说,这份工作让她深刻感受到医院里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谈及陪诊收入,黎小姐表示,具体金额不便透露,但只要陪诊单不断,足以覆盖日常开销并略有盈余。她表示,随着陪诊服务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并认可这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陪诊服务的温暖和价值。
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鼓励行业发展
在今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陈伟东提交了《关于完善规范陪诊服务的建议》,为广东省陪诊行业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行业发展现状,提案提出具体建议:建立监管机制,建议设立专门的陪诊服务监管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服务机构及人员统一登记管理,并建立用户反馈渠道;制定服务标准,由政府牵头组织专家制定行业标准,明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质量要求,实现服务规范化、透明化;加强人员培训,人社部门会同医疗机构开展专业培训,实施考核认证制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加大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医疗机构、社区、企业等多方协作,形成服务合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陪诊服务知识,提升社会认知度。
鼓励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补充陪诊力量
在对广州助医陪诊服务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后,调研组发现,广州助医陪诊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陪诊服务的社会接受度有待提升,部分群众对陪诊服务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行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数字化系统,无法有效解决跨医院体系的分诊、预约、陪诊、跟踪以及病例建档等问题。此外,陪诊服务尚未与医保系统对接,对老年人收费也缺乏优惠措施,且行业在风险把控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强。
民盟广州市社科基层委员会与广州市政协谭国戬委员工作室计划将调研结果整理成专业报告,拟重点围绕助医陪诊的商业化试点、鼓励校企合作以及行业横向拓展(异业合作)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助力推动助医陪诊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谭国戬表示,目前广州的商业型陪诊机构和养老型陪诊机构均已发展出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人员培训机制和职业架构。然而,在行业职业体系构建方面,广州仍需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加强助医陪诊行业主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调研组建议,通过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搭建行业专业化架构,强化行业自律,构建完善的职业体系,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助医陪诊行业体系,充分发挥省会医疗资源和高校资源优势;同时,应鼓励并推动助医陪诊公司与职业类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以产教结合的形式,利用本地生源的方言优势和专业技能,弥补陪诊公司和社区养老力量的不足。此外,借助商业化陪诊机构带领患者前往三甲医院就医的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一线三甲医院基层工作的现状。“例如,可提议卫健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前到社区陪诊公司实习。”谭国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