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首创!陪诊“分钟计费”模式投入试运营
不疾陪诊 |  2025-07-07
1人浏览

背景


陪诊服务价格,主要是单价和时长的构成。合理的价格,对行业的发展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陪诊服务行业普遍采用了“半天4小时”的定价模式,这种定价惯例有其现实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定高价会吓退价格敏感性客户,定低价又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如何做合理定价,是行业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合作


北京某管理公司,服务着数千名已退休的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对高质量的养老助医服务有迫切需求,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案。在了解到 不疾陪诊 的专业服务及技术方案后,双方做了深入交流并快速达成合作,围绕如何提供给老年人更好的助医陪诊服务,进行了积极的服务创新实践。


在共同努力下,双方协同运营的“为老”陪诊服务于近期上线并投入试运营。该陪诊服务合作,造就了多个行业 “首创”:

1. 首个采取 “首小时基础费 + 按分钟时长计费” 模式陪诊服务产品;

2. 首个陪诊过程 “全程服务可视化”,亲属可实时了解陪诊服务进程;

3. 首个由陪诊师进行 “实时打卡完成服务履约”,并纳入绩效考核;


产品:下单


新产品给用户提供了多种服务选择,不仅可按“陪诊师”、“金牌陪诊师”等级别选择,也能“按时长计费”、“4小时服务时间”进行选择,保证在提供新模式的情况下,也兼容老的服务惯例。



由上图可以看出,陪诊首小时服务,最低只需要 66元,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门槛。


用户下单时,可以约定服务时间,指定陪诊师性别,有更多的定制化需求选择。



产品:服务可视化


陪诊师服务过程中,每个服务环节均会详细记录,不仅展示给用户,也可以分享给关注看病进程的家属,实现信息的实时的、可视化跟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合作,双方均认可陪诊服务标准化的重要性。要实现标准化,一方面需要有经验的、培训上岗的专业陪诊师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规范的管理机制,技术产品的应用,是把“非标服务标准化”的管理支撑。


产品:补差价



新模式下,用户在下单时,只支付了首小时定金金额,在服务结束时,会涉及服务时长可能超时、服务过程中有代付费用等情况。


在新产品中,针对此类情况做了特别的功能支持。陪诊师在服务结束时,可以输入代付费用笔数,并上传项目名称及缴费凭证,系统也会自动计算出服务超时部分需要补的服务差价,汇总形成整体的应补缴的费用明细。这部分费用,可由患者自己支付,也可分享患者亲属代为支付。


以用户为核心的创新


基于双方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刻洞察,对陪诊创新及规范化发展的期望,新方案聚焦传统服务定价模式的痛点,重构服务公平性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服务的使用门槛。


用户通过小程序,可实时查看服务进度与费用明细,系统不仅记录了陪诊师到达、取号、报到、问诊、检查等节点时间,也同步推送费用更新信息,每笔账算的都清清楚楚,真正做到了价格透明,促进了信任闭环的建立。


从4小时套餐到1分钟精算,这场计费变革的背后,是陪诊服务行业从粗放扩张到精细化运营蜕变的开始。当技术支持服务时间合理计费,当规则为不确定性留出空间,陪诊服务必将向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陪诊服务的价值也必将会被更多的用户看见、使用、传播,老年人面临的 “就医难” 困境,也必然由更有品质的社会服务来承接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