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上海,三人行,必有一老。
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截至2024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77.62万人,占总人口3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6.00万人,占总人口5.6%。
回应老年人群日益多元的需求,社区是推动银发经济产品、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其他衍生经济活动向银发人群身边、家边、周边集聚的最佳“落点”。
从持续丰富助老服务到发力解决医疗康复痛点,从探索建设银发友好街区到不断扩容银发消费场景……在上海各街镇、社区,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愿景,银发生态圈正蓄力成势。
社区“食”事升级
昌平路是上海最早的20条林荫大道之一。高大茂密的栾树掩映下,新落成的曹家渡市民中心清新雅致。中心一楼,由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光明城市厨房(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与曹家渡街道携手打造的社区食堂于今年6月开始营业。
“老牌子信得过,我一日三餐都到这里解决,每天都是不一样的菜,老灵额。”“回头客”王奶奶说。
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长者食堂405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今年,上海又将新建30家社区长者食堂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上海老年助餐服务整体水平已居全国前列,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理事长白莉在调研了几千份样本后发现,近半数受访老人对餐品质量和膳食结构等有更高期待,“老年人用餐普遍比年轻人早。商务、民政部门鼓励社会餐饮企业与社区合作,错峰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既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也能带动相关消费和市场发展。”
据了解,曹家渡社区食堂提供110余个座位,每天能满足1000人次餐食需求。食堂为老年人群推出低糖餐、养生餐等,菜单显示部分菜品健康值,如能量、脂肪含量、碳水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供老年人选择,午、晚餐人均消费20元。
“长者食堂不只是用餐场所,还可以成为集零售、社交、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光明城市厨房(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芳说,依托集团全产业链优势,市民可在这里便捷地品尝、体验、购买到从全球甄选、田头直采的光明优质食材。
在上海,还有很多社区长者食堂成为老年人的线下朋友圈和社交新场景。位于杨浦区睦邻社区长者食堂打虎山路店里,老年人可以在非用餐时段参加中医义诊和脑健康专题讲座;在位于徐汇区湖南路298弄2号的武康社区食堂二楼,老人们可以练八段锦、学烘焙、过戏瘾。
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的可及性不如中心城区,为此,上海市民政局今年印发《关于推进运用市场化平台机制优化老年送餐上门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送餐和物流平台作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捷、实惠、安全、及时的送餐服务。
记者看到,通过微信小程序“老港助餐”,浦东新区老港镇年满60周岁的居民便能轻松订餐,子女们也能为父母远程点餐。配送午餐的“爱心骑手”也是附近的老年人,通过送餐服务实现“再就业”。目前,老港镇日均配送量达650份。
“医”“康”便利可及
76岁的王奶奶独居上海。前不久,老人身体不适,体重下降明显。在居委会介绍下,远在海外的子女为老人预约了国融乐养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陪诊服务。协助挂号、陪同问诊、协调各项检查,并及时将诊断结果同步给老人子女……细致专业的服务赢得了王奶奶及家人的信任。这是上海着力拓展老年人医护康复等服务供给的一部分。
今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提出在普陀等9个区开展试点,依托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以及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日托、居家养老服务组织,通过系统培训发展专业陪诊队伍,在医疗机构的支持下,为失能或半失能等老年人就医提供协助行动、陪同挂号、陪同检查、待办缴费取药、家属沟通、心理慰藉等服务。
国融乐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开展陪诊服务以来,公司已培训千余名陪诊师,其中10%是具备医学背景的“金牌陪诊”。作为上海市陪诊联盟单位之一,“国融乐养陪诊”已接入上海移动端政务服务平台“随申办”,有需求者可随时预约下单。
基于服务品质和品牌信任的“服务链”正在拓展。王奶奶被确诊为肿瘤晚期后,子女又为她购买了住院期间肿瘤专病护理、居家专病护理、上门护理以及营养评估介入等服务。
促进和规范陪诊行业,让老年人“医”路少些“磕绊”的同时,近年来上海还持续扩大社区康复覆盖面,提高“家门口”的康复服务能级。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曾对两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抽样调查,数据显示,94%的失能老人有康复需求,83%的失能老人希望保持居家养老或社区内养老状态。
在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层,有一片17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这是周边很多术后康复老年人常来“报到”的一个户外康复运动广场。这个居民“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康复之所可提供脑卒中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心脏康复等服务,年均服务过万人次。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上海市社区康复中心总数达141家。
拓展银发友好想象力
近日,杨浦区平凉路街道联合上海移动举办了一堂DeepSeek学习课,吸引了辖内社区几十位老人。
“想让照片更漂亮一些”“生成旅游出行建议”“需要构思房屋装修设计方案”……“老宝贝”们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着和AI打交道。
“指令详细一些,要求个性化一些,它给出的答案就会更贴合。”现场,授课老师帮着阿姨爷叔们掌握与AI对话的技巧,同时提醒“可以参考,不能当成绝对正确的”。
上海市积极回应银发一族不断升级的产品、服务和消费需求,推动银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老人“家门口”落地开花。
作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和社区养老服务圈的组成部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已实现上海16区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74个。55周岁以上的长者每月使用30元的助老体育消费券,仅需支付69元即可享受专业运动健康服务。
工作日上午面向中老年群体推出“小包厢3小时68元、中包厢3小时98元”唱K活动,餐饮商铺推出社保卡长者专属七折优惠……在普陀区的环宇城MAX,银发消费成重要增量。商场市场部负责人表示,60周岁以上会员数量较年初增长15%,领跑其他年龄层,其中约三成长者产生了复购行为。
在闵行区虹桥镇,银发友好街区建设已落地实践。虹桥镇探索建设路口限速提醒、“老友接头点”便民座椅、养老地图、“老友直通车”停靠点、银龄健康守护站等9大核心设施;同时吸纳沿街商铺、企业加盟“街区伙伴”,为长者营造更友好、便利、温暖的社区生活圈。
“需求和服务有时是主动挖掘出来的。”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有陆家嘴商圈商户主动对接,希望与之合作筛选、向社区老年人推介符合价格预期和消费需求的产品。于是,他们在社区里开设了“银发超市”,展示选品,并引导有需求的老人到有品质保障的店铺购买,受到老人欢迎。
一家科技养老企业负责人表示,期待政府尽快建立老年需求清单征集与发布机制,企业可据此开发更多个性化适老产品,推动银发产品及服务的供给与实际需求更精准的对接。
养老产业人士表示,随着银发需求不断提质升级,银发经济必将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片“夕阳红”将为我国全方位扩大内需注入持久动力。
